微信捕鱼大奖赛

你的位置:微信捕鱼大奖赛 > 新闻动态 >

邓小平主持庆祝国庆的招待会,毛主席在简报批示:可惜未请梁漱溟
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3:51    点击次数:140

图|1938年1月,毛泽东在延安会见来访的梁漱溟

前言

1976年9月,毛主席逝世后,已经年过八旬的梁漱溟驱车亲自参加追悼会。

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,梁漱溟与毛主席是同岁的,梁漱溟在月份上可能还要大一些,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、教育家,梁漱溟曾对人这样说:

“毛主席是我结识的并世人物中最衷心折服的三个人之一。其他二人,一位是周恩来,一位是陶行知。”

可就在1953年9月的一次政协会议上,梁漱溟却与毛主席爆发了激烈的争吵,一度引发了轩然大波。1987年,年过九旬的梁漱溟回忆起当年的这次争吵时,却又十分后悔:

“当时是我的态度不好,讲话不分场合,使他很为难,我更不应该伤了他的感情,这是我的不对。他的话有些与事实不太相合,正像我的发言也有与事实不符之处,这些都是难免的、可理解的,没有什么。“

“他已故去十年了,我感到深深的寂寞。”

哲学家的浪漫

梁漱溟是蒙古族,幼年时大约是家庭条件不错,梁漱溟接受了不错的教育,为后来研究哲学打下了基础。

他出身的年代正是晚清时期中国积贫积弱的年代,中国人大多数都为生计而发愁,而梁漱溟却似乎并不需要为此恐慌。1911年梁漱溟加入了同盟会京津支部,并担纲《民国报》的编辑兼记者,也就是从这个时候,梁漱溟开始接触佛学。

图|梁漱溟年轻时

我们无法体会梁漱溟先生的想法,在接触到佛学思想以后,梁漱溟就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——出家。

或许我们也可以把这种行为理解为——吃饱了没事儿干,就容易胡思乱想。

1916年,梁漱溟到衡山出家未果,一直到1919年,梁漱溟才放弃了出家的想法。

这一年梁漱溟23岁。

事实上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23岁仍然只是一个青涩懵懂的年纪,可梁漱溟已经受蔡元培的邀请,前往北大教书去了,在东西方文化与哲学的研究上,梁漱溟已经有所建树。

不过放弃出家执念以后,梁漱溟首先要的却是找一个好老婆。

梁漱溟想找一个什么样的老婆呢?好友伍伯庸曾经问过他这个问题,梁漱溟回答说:

“在年龄上,在容貌上,在家世上,在学识上,我全不计较,但愿得一宽和仁厚的人。不过,单是宽仁而缺乏超俗的意趣,似乎亦难与我为偶;有超俗的意趣,而魄力不足以副,这种人是不免要自苦的;所以宽仁超俗而有魄力者,是我所求。这自然不容易得,如果有天资大略近乎这样的,就是不识字亦没关系。”

好家伙,无论是容貌、亦或者是家世、学识都是可以量化的标准,唯独宽仁而又魄力,这样的人是不好找的,伍伯庸摇摇头:“你要求也太高了吧。”

图|;梁漱溟

然后就为他介绍了自己的小姨子——黄靖贤。

1920年年底,两人成婚。

可梁漱溟在第一次见自己的妻子的时候,他是这么形容的:

“凡女子可以引动男子之点,在她可说全没有”

相比于梁漱溟博学多才,黄靖贤可以说是一个文盲,有一次梁漱溟和她探讨“宽仁超俗而有魄力”,黄靖贤抬头问了一句:“魄力两个字怎么写?”

思想上无法统一,两人生活起来矛盾或许会很大,可出乎预料的是,两人相处的还算是融洽,婚后黄靖贤为梁漱溟生下两子,本来还想要再要一个女儿,可惜42岁的黄靖贤生育引发极大的问题,最终不幸逝世于医院。

对于黄靖贤,梁漱溟是很惋惜的,尤其是两人相处多年,本身就有一定的夫妻感情在里面,黄靖贤虽然与他在思想上不统一,但梁漱溟从事社会活动极多,两人在这方面交流少,而黄靖贤就把梁漱溟家里打理的井井有条。

至少是让梁漱溟少操了很多闲心。

图|梁漱溟与黄靖贤

梁漱溟原本在黄靖贤去世以后,是不打算再续娶的,可一来家里还有两个孩子嗷嗷待哺,没有一个女人照顾是不行的。另外梁漱溟也不希望家庭的琐事太多,影响自己社会活动。于是续娶了第二任妻子陈淑芬。

陈淑芬和黄靖贤完全不一样的地方在于,她是大学毕业,还在中学教过书,是个典型的浪漫主义知识分子。

两人的婚礼办得倒是热热闹闹的,可同样两人婚后的生活也是“热热闹闹”,陈淑芬可不像黄靖贤那样处处迁就丈夫,是个典型的家庭妇女,陈淑芬对丈夫有需求,尤其是情感上的需求,当这一点无法满足的时候,两人矛盾也就越来越多。有时候陈淑芬当着外人的面,也丝毫不给梁漱溟面子。

梁漱溟又是本着随波逐流的性子来看待婚姻关系,因此两人后来虽然结婚30多年,但是感情却依然很差。

虽然对家庭的处理,梁漱溟算不上是优秀,可对这个国家,梁漱溟却有很多的思考。

与毛主席的交情

梁漱溟与毛主席两人都出身在晚清社会,也同样都在积极探寻挽救中国命运的办法。

两人第一次认识,应该是在北大的图书馆,只是两人的社会身份却有些差别,梁漱溟当时应该是北大为数不多的年轻教授,而毛主席在当时只是北大图书馆的一个管理员。

图|梁漱溟

当时杨昌济也在北大教书,梁漱溟经常不揣冒昧地上门拜访,探讨这些问题,久而久之也就熟悉的毛主席,只是当时的梁漱溟完全没有想到,这个身材高大的年轻人,就拥有改变中国人命运的力量。

毛主席在北大时,曾加入过北大哲学研究会,并在会上听过梁漱溟的几次讲座。

两人对拯救社会的认识和看法,却各自走向了不同。

梁漱溟早期曾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在中国遍地开花,因此赞同“君主立宪制”,需要指出的是晚清时期“君主立宪制”一度拥有很大的受众,慈禧也曾预备立宪,只可惜她不愿意放权,预备立宪了20年,最终不了了之。

随着革命风起云涌,梁漱溟又加入了同盟会,走向了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面。可由于民族资产阶级在中国的力量太薄弱,完全不是封建阶级强权的对手,虽然后来民国勉强建立,却造成了军阀割据,彼此之间因为地盘问题打来打去。

图|1940年,梁漱溟在国民参政会上演说《抗战与乡村》

想来想去,梁漱溟还是决定,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拯救中国的办法,用教育的方式改造社会,并选择从乡村入手。从1927年,梁漱溟积极筹备建设乡村讲习所,对于整个社会的改良,梁漱溟是充满了信心。

梁漱溟是不主张暴力革命来推翻旧社会,建立新社会的。

可面对抗战的爆发,中华民族国将不国的前途命运,梁漱溟又感到十分悲观。

1938年1月,梁漱溟到延安以国民政府参议员的身份会见毛主席。这次见面毛主席铿锵有力的话语,又让梁漱溟重拾了信心。

“梁先生,你所听到、看到的若干情况,大体都是事实。但依我看来,中国的前途大可不必悲观,应该非常乐观!中华民族不会亡的,最终中国必胜,日本必败!”

梁漱溟到延安以后,与毛主席会面次数极多,每次长达数个小时,两人就中国有关问题进行探讨,梁漱溟还给了毛主席一本书《乡村建设理论》。

图|毛主席与周总理

对梁漱溟的农村建设理论,毛主席很感兴趣。

早在大革命失败以后,共产党人为了探索新的革命道路,付出了血的代价,从1927年10月到1930年1月,毛主席总结了井冈山革命斗争以及其他革命根据地的经验,提出了“农村包围城市”的革命路线。

从某种程度上来说,梁漱溟的某些观点与毛主席的想法是不谋而合,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,农民问题一直就是社会问题的根本,只有重视农民问题,才能保证国家的稳定。

这一点梁漱溟也不否定。

可梁漱溟反对暴力革命,尤其是毛主席关于阶级斗争的纲领,梁漱溟认为中国缺乏阶级,应该以农业引导工业的复兴。同样毛主席也不同意梁漱溟书中的部分观点。尤其是对梁漱溟的改良主义。

分歧也就此产生。

图|梁漱溟晚年

不过通过这次争论,梁漱溟对毛主席还是很钦佩的:

“他不动气,不强辩,说话幽默,常有出人意外的妙语。明明是各不相让的争论,却使你心情舒坦,如老友交谈。”

两人后来又有过多次争论,只是谁也没能说服谁。

这些分歧,也为后来的矛盾冲突埋下了伏笔。

留任政协委员

1953年9月8日,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全国政协第49次常委扩大会议,周恩来做《过渡时期的总路线》的报告。9月11日下午,受邀出席大会梁漱溟发表的言论,却引发了轩然大波。

梁漱溟一共发表了三点意见,前两点分别涉及到了轻工业建设和群众工作问题,引起争议的是第三点,即农村问题。

“过去中国将近三十年的革命中,中国都是依靠农民而以乡村为根据地,但自进入大城市之后,工作重点转移于城市,从农民成长起来的干部亦都转入城市,乡村便不免空虚。特别是近几年来,城里的工人生活提高很快,而乡村的农民生活却依然很苦,所以各地乡下人都向城里跑,城里不能容,又赶他们回去,形成矛盾。有人说,如今工人的生活在九天,农民的生活在九地,有‘九天九地’之差,这话值得引起注意。”

图|1953年9月,梁漱溟在会议中发言

对于梁漱溟发言中“九天九地”的说法,毛主席十分不满,两天以后,在中央人民政府扩大会议上,毛主席发表讲话,进行不点名的批评:

“有人不同意我们的总路线,认为农民生活太苦,要求照顾农民。这大概是孔孟之徒行仁政的意思吧。然须知有大仁政有小仁政,照顾农民是小仁政,发展重工业是大仁政。……有人竟班门弄斧,似乎我们共产党搞了几十年农民运动还不了解农民。笑话!”

梁漱溟知道毛主席是在批评他,于是在会后写了一封信为自己辩白。9月13日毛主席邀请梁漱溟到怀仁堂观看演出,演出前梁漱溟要求毛主席解除误会未果,他一气之下退场回家。

9月18日上午,梁漱溟借着发言,将一肚子的心里话全部都说了出来,立时便引起了轩然大波,台下有人高喊叫梁漱溟“滚下台去”。

梁漱溟发言不到10分钟就被制止,随后他再度上台发声:

“现在我唯一的要求是给我充分的说话时间。我很希望领导党以至在座的党外同志考验我,给我一个机会,就在今天。同时我也直言,我还想考验一下领导党,看看毛主席有无雅量。等我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清楚,毛主席能点点头说,好,你原来没有恶意,误会了。这就是我要求的毛主席的雅量。”

图|毛主席与周总理

“你要的这个雅量,我大概不会有。”毛主席插话。

梁漱溟这时候也和毛主席“顶上牛了”:“主席你有这个雅量,我就更加敬重你,若你真没有这个雅量,我将失掉对你的尊敬。”

梁漱溟一贯倔强的性格,导致了彼此之间的“言语冲突”,毛主席也是罕见地在公开场合生了如此大的气。

会后梁漱溟提出请长假:“容我闭门思过。”

不过对于梁漱溟的请假,并没有以直接的形式答复,似乎也并没有同意他请假,开会通知以及出席公开场合活动,仍然邀请他参加,只是梁漱溟再也没有去过。

更为关键的是,梁漱溟没有再和毛主席、周总理见面。

梁漱溟在家期间,也曾写过检讨,梁培宽、梁培恕都曾看过父亲写的检讨,可梁漱溟的检讨,也大多都是对个人修养上的。

相比之下,对于这位老师,毛主席却依然十分敬重,虽然双方的观点有这根本的不同,可毛主席对梁漱溟的态度是“要批判,也要给出路”。

梁漱溟的政协委员仍然留任,工资照发。各种公开活动仍邀请他参与,另外梁漱溟的问题被提交到了全国政协常委会讨论后,政协也未给予什么处分给他。

对于这一点,梁漱溟是心知肚明的。

“自1953年9月之后,我的确失去了单独与毛泽东主席见面谈话的机会,但我心里领会到,我自1953年9月之后政协委员照当,生活待遇照旧,并未受到任何组织处理,仍体现了毛泽东主席的意思。”

“可惜未请周扬,梁漱溟”

从1949年开国大典招待会开始,几乎每次招待会都是由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主持的。

1974年9月30日周总理抱病出席了这一次国庆招待会,由于身体不适,在医生的劝说下,周总理祝酒完毕后,即提前离开了宴会厅。

图|梁漱溟晚年

由于周总理的身体状况急转直下,1975年2月1日,周总理参加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,会议一开始,周总理就开门见山的说:

“我身体不行了,今后国务院的工作就拜托给小平同志了,医院不想让我多出门,但是我还是争取每周出来和大家见一次面……”

周总理话说完,便又紧跟着宣布:

“邓小平同志为国务院第一副总理,主管外事工作,在我治病疗养期间,代替我主持国务院会议和呈报审批相关文件。”

也因为周总理的身体情况不太好,到1975年10月,照例由周总理举行的国庆招待会,就交给了邓小平主持。

1975年10月15日,邓小平审阅了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10月9日编印的《政工简报》第31期《学部老知识分子出席国庆招待会的反应》,在上边批示:送毛主席看看。

图|1986年光明日报记者访问梁漱溟先生

第二天简报送到了毛主席那里以后,毛主席在简报上批示:

“打破‘金要足赤’、‘人要完人’的形而上学错误思想。可惜未请周扬、梁漱溟。”

由此可见,直至晚年,毛主席心中仍然还记挂着梁漱溟。

经过了20多年的岁月变迁,对于当年的争执,梁漱溟也看淡了不少,对于毛主席,梁漱溟始终怀有崇敬的心里。

1987年,已经94岁高龄的梁漱溟再一次谈起了当年与毛主席的“争执”:

“当时是我的态度不好,讲话不分场合,使他(指毛泽东)很为难,我更不应该伤了他的感情,这是我的不对。他的话有些与事实不太相合,正像我的发言也有与事实不符之处,这些都是难免的,可以理解的,没有什么。“

图|梁漱溟书信

梁漱溟从55年开始,就在家中从事理论研究,一直到80多岁高龄仍笔耕不辍,其子梁培恕回忆:

这年初夏,父子同游北海公园,先生说起他即要动手写的《人心与人生》,以平静而深沉的声音说,“这本书不写出来,我的心不死!”书完成以后,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:“今日可死而轻快地离去”。

1975年7月,《人心与人生》完成,1984年出版。

如今梁漱溟虽然已经故去,可他的思想认识,对于如今的人们来说,仍然有非常重要的启迪意义,知名评论家王进玉评价梁漱溟:一身正气,学为人师,行为世范,令人敬仰。